日本到處可以看到有便當賣,它是日本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對日本國際高中班的同學來說,將來在日本留學,一定免不了要與便當打交道。
早些年日本流行紫菜、鱈魚和幕之內(nèi)便當。前兩種顧名思義,配了紫菜和烤鱈魚,是價廉便當?shù)拇恚欢穗群芏啵恤~有肉有葷有素的,便是幕之內(nèi)便當。

隨著民眾生活水準大大提升,便當也隨之豪華起來,種類有賞花便當、觀劇便當、游船便當、郊游便當,還有注重配菜與色彩的懷石便當、中餐便當?shù)?hellip;…
對于旅行者來說,他們更為鐘愛的則是另外一種有名的便當:「駅弁」(車站便當)。在鐵路四通八達的日本,最能反映各地特色和物產(chǎn)的正是這種車站便當,比如山形縣的米澤牛、福井縣的螃蟹,許多人都是為了品嘗各地特產(chǎn)而購買鐵路便當?shù)摹S械牡胤竭€很講究容器,比如很有人氣的群馬縣的“峠之釜飯”,就以使用 “益子燒”而聞名。
火車便當還有一個專門的官網(wǎng),詳細介紹了日本全國各個地方販賣便當?shù)挠嵪ⅲ瑢τ诔鲂械娜藖碚f非常實用。
日本的火車便當歷史悠久,最早的要追溯到1885年7月16日,日本東北本線宇都宮站最初出售的便當據(jù)說是外面撒上芝麻和精鹽的2個飯團和腌咸蘿卜,小販用竹葉包裹著在月臺上邊叫邊賣。因此7月16日也成為了便當紀念日。而每年的4月10日被定為“駅弁の日(便當節(jié))”。
有一年東京車站匯集了全國的車站便當,舉辦了一個歷時一年的便當節(jié),單是假期一天就賣出了1萬7千余盒,一年共計335萬盒之多。其中銷量最多的是牛肉系列:首位是米澤站提供的牛肉便當,第二位是仙臺站提供的烤牛舌便當,第三位是米澤牛炭烤上等排骨肉便當。近些年的新潮流是,從高營養(yǎng)轉(zhuǎn)為低熱量多蔬菜,從追求豪華變?yōu)樽⒅剜l(xiāng)土特產(chǎn)和盡量提供應(yīng)時季鮮。
日本的小學生原先是自己帶午飯的,后來由學校統(tǒng)一提供午餐。最近由于衛(wèi)生管理和過敏癥等問題,有些小學又恢復(fù)了帶便當?shù)闹贫取:芏鄫寢屧缟掀饋硪獮楹⒆觽冏龊茫抑谱鞯眉群每从挚蓯邸?/span>
妻子為丈夫做的便當在公司里以前被稱為“愛妻便當”,不只是顏色鮮艷那么簡單,更多時候是可以感受到妻子的感情。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企業(yè),再加上街上買便當十分方便,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吃“外食”解決工作日午餐。
從飲食經(jīng)濟的角度來看,以前人們大多以“內(nèi)食”為主,盡可能在自己家吃飯。而后快餐業(yè)迅速發(fā)展,人們開始到外面吃飯,于是“外食”行業(yè)得到發(fā)展。現(xiàn)在人們注意節(jié)省,從超市買了半成品回家吃,于是出現(xiàn)了“中食”的概念。而便當既是“外食”也是“內(nèi)食”,因此發(fā)展迅速,所占比例越來越大。
日本的便當一般不是熱食,但不僅中國來的游客不習慣,很多日本的年輕人也不太喜歡,于是有些商店配了熱茶或味噌湯,甚至出現(xiàn)了保溫便當盒,不需電源可保溫6小時。街上的外賣午餐更是服務(wù)周到,打出了“熱呼呼便當”的招牌作為賣點。
日本的便當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,說起來,其實“便當”二字與中國淵源頗深。
日本古代的便攜食品主要是飯團,大約在中國的南宋時代出現(xiàn)盒飯,從中國的漢語中借用了“便當”二字,后來經(jīng)過便道、辨道,演變?yōu)榱吮娈敚S著日本漢字的簡化又成為“弁當”。所以中國叫“便當”,而日本寫作“弁當”二字。
每年一到春天賞櫻花的季節(jié),人們到上野公園、隅田川畔、千鳥之淵,到櫻花盛開的景點去賞花,便當是不可缺少的主角之一。無論是從家里帶去,還是從街上買來,都與大好春光相得益彰。還有各種茶會、節(jié)日郊游、駕車旅行,便當更是人們的好友。